作者/芷若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项关于 「赤藓糖醇」的最新研究,让代糖食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近期发表在《 Nature Medicine 》上的 研究结果 指出,赤藓糖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具有相关性。这不仅颠覆大众原有认知的同时 也再次陷入思考: 代糖真的健康吗?
「赤藓糖醇」, 曾一度被认为是完美代糖的代表,却在瞬间被拉下神坛,为其长期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也亮起了黄灯。
代糖的健康是相对的。和普通糖相比,它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较小,卡路里更低,也不易造成牙齿问题。例如赤藓糖醇的热量为 0.2 卡每克,而蔗糖却为 4.0 卡每克,其甜度也为普通糖的 50% — 70% 。
此外,有科学研究指出代糖可能会引起胃肠道问题,例如胃痛、胀气等。尤其是人工代糖,例如阿巴斯甜、甜蜜素等,在单次摄入超过 20g 以后。
对于长期有控糖饮食习惯的健身和减脂人群,大多数非营养型代糖在体内分解后都不含有葡萄糖,并且许多代糖无法提供蔗糖同等的饱腹感,更要注重每日蔬果以及均衡营养的补充。
「个人的饮食习惯」、「身体需求」、「代糖的选择」以及「用量的控制」等多方面,都会成为影响「代糖是否健康」的因素。
当然代糖≠无糖,对于老年人、患有糖尿病等症状的心血管人群依然要谨慎控制用量,但对于其余健康人群无需矫枉过正 「谈代糖色变」。
代糖≠无糖,代糖也有「代价」
在健康和健身理念的趋势下,代糖占据着强力优势,「赤藓糖醇」更被认为是代糖金字塔顶尖的最优选。而《Nature Medicine》的最新研究却拨开了「赤藓糖醇」完美代糖的另一面。
主要结果为,多种多元醇甜味剂的循环水平,尤其是赤藓糖醇,它与中风、心脏病发作、血栓形成和与心血管事件相关的死亡风险有关。
研究者先后选取并分析了了 1157 名接受心脏风险评估的患者和美国的 2149 名及欧洲的 833 名接受择期心脏评估的稳定患者的血液样本。
对于已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人,如糖尿病和肥胖症,如果他们血液中赤藓糖醇含量水平在最高的25%或最低的25%,那前者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发生的可能性是后者的两倍。
具体而言,赤藓糖醇水平每增加1 μM,在美国和欧洲列队中,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别增加21%和16%。简而言之,较高水平的赤藓糖醇可以观察到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。
美国和欧洲列队根据赤藓糖醇的四分位数水平显示MACE的风险
针对赤藓糖醇对血液凝固的影响,通过多项测试发现赤藓糖醇水平的升高表明血块形成比率更高,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也更大。
对于健康者来说,研究中也选取了八名健康的受试者,观察他们在饮用含30克赤藓糖醇的饮料后的效果。
赤藓糖醇挑战对平均血浆水平的影响。(8名健康人群)
结果显示,30克的量足以使得血液中赤藓糖醇的水平在摄入后数小时内上升1000倍,并显著升高超过2天,长达3天。(毫摩尔水平)。
以某种气泡水为例,有相关化学专业学生科学计算其赤藓糖醇含量,每瓶约为30.19g,倘若健康人群一天一瓶就会达到以上情况。
当然,研究仅是表明了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,并非因果联系。除此之外,研究对象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主,对于普通健康人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,并且研究中的赤藓糖醇指的是指人工生成,而非存在于果蔬中。
Stanley Hazen博士也表示「对于有凝血、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的人,比如患有心脏病或糖尿病的人,在完成更多的研究之前,远离赤藓糖醇」。
总的来说,对于健康人群这是一次「警醒」,并不需要过度焦虑,谨慎选择,控制用量,但对于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,尤其是老年人,尽量谨慎食用。
代糖的类型
在代糖列表中主要分为「天然代糖」和「人造代糖」。天然代糖——糖醇类包括赤藓糖醇、木糖醇、罗汉果甜苷、甜叶菊等;人造代糖包括安赛蜜、甜蜜素、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等。此外还有一些天然甜味剂,如糖蜜、椰子糖、蜂蜜等。
糖醇以赤藓糖醇为例,其升糖指数为0,卡路里也为0。以天然的形式存在于蔬果中,如甜瓜、葡萄和梨等。但用于添加在食品中的赤藓糖醇是通过分解发酵后的产物。
人工代糖是化学合成的甜味剂,并且比普通糖要更甜,但人工甜味剂在使用的过程中有较高的风险。
天然的甜味剂是从植物种天然提取,同样具有热量低、升糖指数低的优点。例如糖蜜虽然其热量与蔗糖相当,但甜度比蔗糖低25—50%。
所以,代糖优先选择天然代糖,避免食用人工合成代糖,而赤藓糖醇相较之下依旧是较优的选择。
警惕代糖的「甜蜜陷阱」
选择代糖就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双面性,多数人选择代糖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首先是有利于体重管理,代糖的热量很低,可以帮助减少卡路里摄入。其次是有利于血糖控制,也是由于其升糖指数低的特点,即使对于糖尿病患者,也可以获得一些甜味的体验。再者是益于牙齿健康,例如木糖醇普遍利用于口香糖中。
而对于健身人群来说,代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水合作用,相比摄入大量的蔗糖可能导致脱水的现象,代糖可以限制糖的摄入,也是改善运动期间水合作用的一种方式。
尤其是在运动后,大量蔗糖的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激增,从而抑制恢复,代糖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运动健身者来说,代糖不能像食用糖一样为肌肉提供能量来源,长期使用代糖需要注意营养的补充。
此外,有科学研究显示,经常食用代糖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,如使用三氯蔗糖和阿巴斯甜等人造代糖会增加肠道产生的激素分泌,从而影响饥饿感和肠道蠕动。
同样,对于减脂人群,食用代糖具有减脂效果这点存在不确定性。一项研究比较了八年内饮用代糖饮料和不喝代糖饮料的人群,结果却发现饮用代糖饮料的人群体重明显增加。
另有一项研究指 出长期食用 安赛蜜和阿斯巴甜,其患癌症的风险将提高,如安赛蜜可能增加 13% 患癌风险。
所以并不存在100%完美的代糖,它所给的健康只是相较之下的结果。
深入食品中的代糖,「量」和「选择」才是关键
许多饮食产品上「零糖、零卡」标志都赫然醒目,潜移默化间似乎将「零糖、零卡」与「健康」划上了等号,但零糖≠无糖,许多饮料中打着零糖的标签,却添加过量的代糖,对于其健康可想而知。
除了常见的运动饮料、能量棒,包括烘焙食品、罐头食品和乳制品均能添加代糖。有些主食产品也打着零卡、零糖的口号,其营养成分含量却少的可怜。当然,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完全可以,但完全当作一日三餐会导致营养不良,缺少膳食纤维、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物质。
要知道,无糖食品不是无限制,没有量的控制,代糖也无谓健康。天然代糖的限制较为宽泛,不超过50克每天,但一次食用超量依旧会引起恶心、胃肠道不适。
对于人工代糖建议通常在5—50毫克/天,例如三氯蔗糖5毫克/天、甜蜜素约为11毫克/天、安赛蜜约为15毫克/天。
在选购时,通过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标签,了解添加了哪种代糖,按照顺序排列,含量越高排位越靠前。但可惜的是很难确切知道食物或饮料中含有多少糖。
「低卡、零糖、健康」是代糖的优势标签,但也像过分醒目的指示牌,当人们一味放大它的优点时,它的缺陷也就成了盲区。
标签: